米乐M6北盘江迎来“横竖都是第一”的新桥
米乐M6  新华社贵阳1月22日电(记者向定杰)北盘江,近年因桥梁跨越而声名鹊起。   2016年,滇黔两省交界处,因修建杭瑞高速而诞生的“北盘江第一桥”正式建成。其桥身全长1341.4米、主桥跨径720米、桥面距谷底垂直高度565.4米,一时赢得了“世界第一高桥”的称号。   2025年1月17日,北盘江上一座新的悬索桥成功合龙。它把长度、跨度、高度分别刷新到了2890米、1420米、625米,这就是花江峡谷大桥。   花江峡谷大桥,因选址在花江大峡谷而得名。其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被誉为“横竖都是第一”。   乘坐施工电梯,记者爬上262米高的大桥主塔眺望,只见峡谷深邃,云雾缭绕。北盘江,宛若一条丝带,蜿蜒在有“地球裂缝”之称的花江大峡谷中。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举行合龙仪式。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记者在施工现场了解到,自2022年1月开工以来,已有2300多名工人先后参与这项“超级工程”的建设。   投资建设方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洪举说,无论是从前期的规划设计、方案比选,到随后的桥梁施工、服务区建设,还是贯穿始终的材料选择、精细控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关各方的团结协作、攻坚克难。   最高可达14级的瞬时风、超过40万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总重量逾2万吨的钢桁梁吊装……一个又一个难题的破解,饱含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   “我们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超高混凝土泵送、轻型煅焊结构索鞍、大吨位智能缆索吊等技术,开展了超大跨径猫道抗风研究及山区峡谷风研究等,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大桥质量、推动行业进步。”花江峡谷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刘豪介绍。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配套建设的云渡服务区。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开车走两个多小时盘山路才能穿越的峡谷,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后,开车只需约两分钟。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陈健蕾介绍,花江峡谷大桥是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这座大桥完全由国人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并使用国产建材。   按照规划,今年下半年,花江峡谷大桥投用时,配套建设的云渡服务区、贵州北盘江流域桥梁展示中心、三叠纪地质主题展览、悬崖民宿酒店等设施也将同步建成运营。花江峡谷大桥,将打开“桥旅融合”的新实践。
米乐M6既温暖过冬又绿色低碳——山东今冬新能源供暖观察
米乐M6  新华社济南1月24日电 题:既温暖过冬又绿色低碳——山东今冬新能源供暖观察   新华社记者萧海川、张武岳   寒冬腊月,在山东德州武城县广运街道,道边沟渠中的水已结上了冰碴。但在广运街道居民宋保华的家里,坐下没几分钟,记者身上的羽绒服就穿不住了,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为26摄氏度。   “这个冬天,家里的地暖烧得可好嘞,白天只敢把阀门开一半,要不然烘得太热,人受不了。”56岁的宋保华说。   这么热乎的暖气,还是宋保华住进这个家十来年第一次遇到。老宋一家,之前依靠天然气壁挂炉采暖过冬。“一立方米天然气两块多钱,一个冬天要烧掉1000多立方米,室温也就20摄氏度上下。”老宋说。   2024年10月,宋保华所在的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供暖改造项目,家里用上了集中供暖。   “你知道新上的集中供暖,热源是啥不?”记者问到。   “知道,说是从地下抽水来供暖。”宋保华说。   山东德州武城县地热集中供暖的换热泵房,从地下汲取的地热水正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作业。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   宋保华口中的抽水,是当地采集地热进行供暖的新方式。在武城县北环路附近,中国石油冀东新能源武城智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蓝色、红色等不同颜色管道组成一张复杂的管网图,供暖各类数据实时显示。泵房中多台热泵和换热器昼夜不停,烫手的地热水经换热作业后送向千家万户。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武城分公司经理郝文龙说,项目目前供暖面积260万平方米,年可节约标准煤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   供暖事关民生。既要温暖过冬,又要绿色低碳。为此,山东各地采取的办法,不仅是地热。   与往年相比,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6000余户居民温暖如故,热源却大有不同——从一块块燃烧的煤块变成了7公里外的工业余热。   “化工企业机器设备需持续降温,以往通过冷却塔直接对大气散热,造成热能和水资源双重浪费。”山东晋煤明升达化工有限公司是工业余热的主要供给单位,谈起此前的浪费,公司党委书记吴海玖遗憾地说。   如今,浪费少一分,效益增一分。高温冷却水的热能被送进了当地热力公司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55摄氏度、回水温度40摄氏度,二者温差越大,说明越多热量送到百姓家里。”在宁阳县经开热力有限公司总调室内,总经理孙亚洲说。   记者了解到,山东热源结构持续优化,部分地区甚至将核能也纳入了供暖热源体系。   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采访对象供图)   摸着家中热乎的暖气片,烟台海阳市日升山水苑社区居民付秋凯说,自从用上核能供暖,家中温度在供暖季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上,“之前从没想过,核电站除了发电,还能供暖。每平方米的取暖费降了1元,真是想不到的实惠。”   这里的热源,来自10余公里外海阳核电站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工程抽取核电机组发电后的部分蒸汽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热量交换,最终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居民家中。过程中只有热量传递,没有物质交换,确保供暖安全可靠。   “暖核一号”核能供热运维工程师正在现场巡检。(采访对象供图)   从2019年至今,核能供热工程的功率从31.5MW升级至1134MW,供暖面积从70万平方米扩展到近1300万平方米,核能供暖从园区试点走向了跨市供应。“随着后续机组的建成投运,并结合周边地区取暖需求,核电站预计2026年可为青岛地区供暖,远期供热能力将达到2亿平方米,覆盖范围更广。”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非说。
米乐M6山东钻井工人:我们春节不“打烊”
米乐M6  “今天打到1300米了,这口油井还剩1700米,后天早上就能完成。除夕之前,我们还要再打两口油井;春节期间,还能再打一口!”20日傍晚,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黄河钻井40569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平台经理李强结束巡视,一进值班室就直奔桌上的工期表,俯下身仔细查看。   “钻井工人没有节假日,一旦开钻就24小时不停歇,否则地底的淤泥可能埋住钻头,再启动就费劲了,还可能增加塌井的风险。”李强说,大家春节期间一切如常,只是年夜饭吃顿饺子。   一支“不停钻”的钻井队一年能打多少进尺?黄河钻井40569钻井队2024年在滨37北区给出的答案是10.65万米,这是中国石化成立以来钻井队年进尺的最高纪录。这支“中国石化金牌标杆基层队”,曾多次刷新中国石化不同井深钻井周期最短纪录。   李强(左)在查看施工图。新华社记者袁敏 摄   李强告诉记者,2019年以前一口井要打20多天,如今最短钻井周期已缩短至2.5天。钻井速度的提升不仅依赖“不停钻”的“石油精神”,还得益于设备的不断进步。   “走!穿戴好安全装备,我带你看看我们的‘新家伙’。”李强说。   夜幕已经降临,风声呜呜作响,盖过了不远处机器作业的声音。“旁边不远就是居民区和学校。我们弃用了轰隆隆响的柴油机,改用电力设备,还在重点区域建上隔音墙,实现降噪减排。”   “这是振动筛、这是泥浆泵……十几年前这些设备都得进口,如今全换成我们国产的了。”李强带着记者走进施工区、登上井架。一路见到的机器设备,他都如数家珍。   钻头是钻井作业的关键。“以前钻头不耐用,在高温高压的地下得频繁起钻换钻头;现在用的国产钻头,硬度和耐磨性大大提升,不用中途更换。”李强说。   黄河钻井40569钻井队在滨161-斜21井施工。(受访者供图)   再过几天,李强和员工们将在工地上度过又一个春节。“干这行21年了,只回家过了五六个春节,平时的节假日也基本都守在工地上。”李强提前给家里准备好了年货,也不忘提醒员工们安顿好家里。   24岁的见习技术员王义2023年7月参加工作。上个春节,队里给他批了5天探亲假;今年春节,他主动要求在工地值班,并提前给父母寄去了新年礼物。“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是坚守岗位让我很自豪。”王义笑着说。(记者袁敏)
米乐M6如何打通物业纠纷三大“淤点”?
米乐M6资料照片 资料照片   岁末年初,随着物业费催缴高峰期到来,物业纠纷也进入“高发期”。小物业关系着大民生,物业纠纷是基层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记者调查了解到,物业纠纷的背后是服务马虎、合同模糊、账本糊涂三重“淤点”。业内人士建议,应抓住“牛鼻子”,加快推广物业合同示范文本,鼓励成立业委会自治,不断完善物业服务评价体系,避免层出不穷的物业纠纷让小区“管家”变“冤家”。   三重“淤点”堵出物业纠纷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频发的物业纠纷,大多牵扯到下面三重“淤点”:   一是“服务马虎”,质价不符陷恶性循环。物业服务质量不过关,业主表达不满最直接有力的方式便是拒缴物业费。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与业主的初衷背道而驰,物业公司因周转困难导致服务质量进一步下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上一家物业公司管理不善,草坪裸露、垃圾遍地、车库积水,很多业主因此拒绝缴费。”江西省南昌市万达星城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刘衍平说,物业“停摆”后,小区管理陷入混乱。2022年年底,小区4000多户业主在社区引导下组建物管会,更换物业公司。近两年,小区绿化补植4万多平方米,地下车库新换排污泵95台。   二是“合同模糊”,权责不清监督维权难。不少物业合同对责任范围、收费标准、违约惩戒等内容语焉不详。面对合同“模糊条款”,业主维权没依据、难量化,常常“打落门牙往肚里咽”。   “很多物业服务合同不够明晰,只有粗略框架而缺乏细则。”南昌市住建局物业管理科科长黄祥斌说,比如小区绿化成活率、楼道清洁频率、每日垃圾清倒次数等具体服务内容没量化,既不便体现物业公司的作为,也不利于业主监督和维权。   三是“账本糊涂”,公共收益分配不透明。随着物业广告、停车泊位、快递柜等公共区域收费项目增多,本该业主共有的收益如何分配使用备受关注。公共收益公开透明,才能让业主心中有数,而不是“心里有气”。   2024年7月,江西省消保委发布报告显示,2089份问卷中,超半数业主表示物业未公布过公共区域收益情况明细,超四分之一的业主对公共区域收益情况毫不知情。   基层“开方”探路活血化“淤”   社区是基层治理中的最小单元。为妥善预防和化解物业纠纷,江西多地探索公开自治、奖惩促治、协商共治等适用不同场景的物业管理新模式。   ——“红管家”监督群众自治。宜春市铜鼓县把全县社区划分成58个小网格,配备近600名“红管家”,下沉到家门前“最后一米”,发动群众自治,把物业纠纷等矛盾化解在基层。   “以前公共收益都是物业公司说了算,业委会不清楚明细和用途,双方甚至为此闹上法庭。”铜鼓县蔚蓝名苑小区业主吴长生说,他们更换了物业公司,让“红管家”发挥第三方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业主的“主人翁”作用,通过公开收益细则、细化分配比例等方式处理公共收益。在2024年年底,小区把20多万元地下车位租金拿出来,给258户业主每户分红1000元。   ——“红黑榜”促进长效治理。2024年下半年,随着新修订的《南昌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南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深入推行物业服务企业信息分级分类监管,实行“红黑名单”管理,为“五星”“四星”“三星”标识企业授标识牌,对评为低星级的物业企业加强指导帮扶、增加督查频次,促进物业服务提质升级。   “经过一年努力提升服务品质,公司从‘四星’升为‘五星’,物业纠纷更少了。”南昌市金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许登石说,被评为高星级的物业企业获得的不仅是荣誉,行业协会也会推荐服务机会,这激励他们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许登石服务的小区近两年基本服务投诉率大幅下降,物业缴费率超过90%。   ——“村物业”三方协商共治。宜丰县迎宾花苑小区是个自建房小区,与一般城市小区相比,居住群体和社区结构更多元,物业纠纷更复杂,类似的小区在宜丰县有20多个。为此,当地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村委会、物管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商共治模式,建立“小区事、大家商”“我服务、你评价”“物业费、三方议”等协商议事制度。   “从村民变市民,从住平房到住楼房,大伙刚开始不习惯,物业纠纷也不少。”47岁的小区业主李爱华说,小区引入县综投公司旗下物业公司,探索“先服务、后收费”模式,物业公司首年不收取居民物业费,次年根据服务情况征求居民意见商讨确定服务收费标准。村支部指导村民小组成立理事会,承担相应的事务性协调工作,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抓住“牛鼻子”推动服务“质价相符”   为溯源治理物业纠纷,建设和谐社区,业内人士有以下建议和期盼:   首先,加快推广物业合同示范文本。推进物业服务合同标准化、规范化,是在前端预防物业纠纷的有效举措。黄祥斌表示,南昌在探索物业企业星级评价、物业服务事项公开等管理举措的同时,正在推动行业协会尽快健全物业合同示范文本,这是化解“淤点”的关键。通过细化合同条款,让业主监督有标准、企业履职有约定、部门监管有依据,物业公司的“成绩单”“账目表”等都一目了然。   其次,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评价体系。业内人士期待物业行业协会发挥自治效能,明确物业服务标准,细化服务范围,建立物业服务企业综合评价机制。这既能避免物业企业“啥都管”,卸下不属于服务范围内的“包袱”,也能有效促进物业服务水平提升。   最后,鼓励小区成立业委会行使职权。宜丰县城兴物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国栋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仍有很多小区没有成立业委会,或没有正确行使其职权。这不利于对物业服务及时审查监督,以及保障业主的应有利益,容易加剧物业纠纷,建议有关部门对此加强指导,促进社区自治和沟通协调。(记者 胡锦武 熊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