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新研究:人工心脏或有助患者心肌细胞再生
米乐M6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李雯)美国《循环》月刊日前发布的新研究显示,部分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心肌细胞可以再生。这一发现将有助开发治疗甚至治愈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人体骨骼肌在受伤后有显著再生能力。如果踢球时撕裂了肌肉,可以休息以促使肌肉愈合。但成年人心肌细胞的年再生率只有约0.5%。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在胎儿期积极分裂,但它们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基本停止分裂,以便将能量投入到不间断泵血工作中,没有时间休息。   目前治疗晚期心力衰竭的常用方法是植入人工心脏。这种人工心脏名为左心室辅助装置,可帮助心脏泵血。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将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后,收集了这些患者的心脏组织,并追踪测定其是否含有新生成的细胞。结果发现,约有25%的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心肌细胞可再生。   研究人员解释说,左心室辅助装置绕过心脏,将血液推入主动脉,使心脏基本可以得到休息,这种休息可能有助患者心肌细胞再生。
米乐M6让江水拾级北上——探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
米乐M6  近日,伴随着抽水泵站的轰鸣声,江苏全面启动南水北调2024至2025年度调水,将向山东供水11.25亿立方米,开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第12个年度的调水工作。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在南濒长江、北连淮河的江都水利枢纽。从高空俯瞰,这个有着“江淮明珠”美誉的大型泵站群,似一串绿色的岛链,4座泵站连接4座绿茵小岛一字排开。   图为11月27日拍摄的江都水利枢纽。(张斌 摄)   2013年起,江都水利枢纽开始探索实施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不仅实现远程监控、视频监控、优化调度,还搭建了工程感知系统和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实体泵站与数字孪生泵站运行管理融合。“最初调水时,一个班组要55个人同时在岗。现在技术条件好了,3个人一班。”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工管科科长朱承明说。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千米,如期实现“工程率先建成通水、水质率先稳定达标”的总目标。东线工程从长江三江营引水,采用双线输水,串联4个调蓄湖泊,连续爬升13个梯级台阶,东线全线最高处水位与长江水位差约40米,造就了“水往高处流”的景观。   水流爬升的动力源是泵站。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完工、第一个发挥工程效益的泵站,南水北调东线宝应站以“大型水泵液压调节关键技术”为基础,依托工程感知和数字孪生系统,不仅能做到环保防漏油,还实现了新型调节结构国产化。   “运行管理系统历时十年建成。”南水北调(江苏)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兆祥告诉记者,该系统2011年开工,累计投入近4.6亿元,积极探索运用新信息技术,可远程实时控制江苏境内运河、运西两条骨干输水河道上的14座大型泵站,实现泵组远程监测与智能控制。   通过新建及改扩建18座泵站,拓浚4条输水河道,形成运河、运西双线输水格局,与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共同组成江苏境内9个调水梯级,成为密集程度名列亚洲乃至世界前茅的大型泵站工程集聚群。   “因站而异”“因站制宜”,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形成了11套方案,经过严密的泵站技术方案比选,泵站效率普遍提升,抽水规模由原有的4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50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7亿立方米。   一泓江水送入北方大地,为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苏北运河货运量由2013年的2.7亿吨增长至2023年的3.5亿吨。2022年,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北延应急供水工程的助力下,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2023年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成为又一条“黄金水道”。   清水北送,扬波千重;大河汤汤,利泽万方。“清水自江都出发,经大运河沿线9级泵站‘托举’,翻越13个‘台阶’一路北上,滋润数十座大中城市,保障亿万群众饮水安全、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沿线生态环境改善。”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徐忠阳说。(记者 秦华江)
米乐M6“中考体测神器”真有效还是“智商税”?
米乐M6  有商家宣称自家产品能够“助力体测超常发挥”   受访专家提示,一些产品的适用人群是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对中小学生提升成绩帮助并不大,更多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甚至可能由于未成年人身体不耐受而产生不良后果。   近期,不少省份陆续开展了中考体测。《工人日报》记者发现,氮泵饮料、碳板跑鞋等“体测神器”在电商平台上迅速蹿红,在口口相传中销量暴涨。一些商家抓住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和“临阵磨枪”的需求,宣称自家产品能够“点燃状态”“引爆肌能”“助力体测超常发挥”。   受访专家提示,一些产品的适用人群是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对中小学生提升成绩帮助并不大,更多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甚至可能由于未成年人身体不耐受而产生不良后果。   “体测神器”走红网络   “孩子说同学考前都喝氮泵小红瓶,非要我给她买。”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女士无奈道。她女儿今年上初二,女儿称氮泵是一种运动补剂,号称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运动表现。王女士虽将信将疑,但也选择妥协,“哪怕给孩子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好”。   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氮泵”,记者发现有多款产品在售,每瓶饮品的规格为50ml左右,售价从几十元到百余元不等,销量较高的一款已售出超过8万瓶。   在商品宣传页,满目都是“一口来劲”“让你瞬间兴奋”“大幅提高成绩”等字眼,有的商家甚至给出了量化指标,例如“1000米长跑提高20秒到45秒”“立定跳远提高10厘米至20厘米”等。   在一家销售“体考专用液体氮泵”的店铺,记者发现产品分为“耐力类”和“速度力量类”两种,前者的主要成分为咖啡因、人参、鸡肉蛋白肽、各类维生素等,后者为肌酸、牛磺酸、咖啡粉等,客服提示“最好两瓶搭配,在考前30分钟饮用”。当记者对成分表示担心时,客服称产品不含激素和违禁有害成分,无任何副作用,连血检尿检都可通过。   在体测装备方面,不少学生和家长格外注重跑鞋的选择。“临近考试,成绩提升空间有限,只能比拼装备了。”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最流行的是碳板跑鞋。“家长们在群里对比各种牌子的性能,还有家长提供了海外代购渠道。”   记者发现,不少售卖体测鞋的网店也会特意标注“内置碳板”。某产品在介绍中提到,其采用全掌尼龙碳板,相较于普通跑鞋抗扭性提升70%,缓震性能提升75%。还有产品宣称“为金榜题名而生”,采用铲型碳纤维,两只鞋子的后帮还贴心地分别绣上“一举夺魁”和“梦想成真”的字样。   部分产品或导致不良后果   从红牛到氮泵、从名牌运动鞋到碳板跑鞋……采访中,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告诉记者,几乎每年体测,类似装备都会换着花样“重出江湖”,吸引家长争相购买。   那么,这些“体测神器”的原理是什么?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碳板跑鞋是一种高性能跑鞋。碳板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可以帮助助跑和提速,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减轻脚部的压力和疲劳感,但对穿着者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更适合高水平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教授马运超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碳板跑鞋,对于快速成长的未成年人来说,碳板鞋的刚性结构可能会给足底筋膜带来过大压力,影响正常发力,增加受伤风险,或将对体测成绩造成负面影响。   在某款“氮泵小红瓶”的评论区,记者发现了不少负面反馈。有消费者表示“不仅没功效,而且喝完后拉肚子,成绩还没有平时好”,还有人留言称“没跑多远就心慌、眩晕”。   “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够提高警觉性和专注度;牛磺酸在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耐力;肌酸是肌肉中能量供应的关键物质,补充肌酸可以提高短时间高强度运动的能力。”据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观察,目前市面上卖得较火的几款“小红瓶”,主要发挥作用的还是咖啡因。“有的产品每瓶含有150~200mg的咖啡因,相当于三四瓶红牛所含的剂量,也比一大杯咖啡的含量要高。”   记者查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得知,运动营养食品中咖啡因的每日使用量应为20~100mg,不少“氮泵小红瓶”的添加剂量已超出国家标准。   顾中一表示,中小学生的身体尚在发育,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与成人有显著差异。即使这些补剂在理论上有助于提升某些体能指标,但是实际效果可能并不明显,甚至会由于不耐受而带来不良后果。此外,过度摄入咖啡因等可能造成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焦虑、失眠等情况,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   提高成绩重在养成运动习惯   由于很多地方逐步提高体育成绩在中考分值中的占比,并将测试分散在多个年级进行,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此有所焦虑,担心尚未参加学科考试,就已经在体育上先失分,落后一程。   对此,受访专家表示,中考体育测试并非竞速赛,其目的也不是增加学生的“区分度”,只要通过科学锻炼,达到要求并不困难。与其跟风购买“体测神器”,不如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从根本上增强体质、提高成绩。   “相较于迷信运动补剂,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更为重要。”顾中一建议,体测前,早餐可以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能量的食物,如香蕉、全麦面包、酸奶等,让肌糖原储存糖分来提供体能。此外,尽量避免摄入高脂肪和高糖食物,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高咖啡因饮品,尤其不要尝试平时不吃的食物或者任何新的补充剂。   马运超建议,用于体测的运动鞋最好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不要贸然尝试新鞋,以防在运动中出现不适。“只要鞋子的舒适性、抓地力、减震性、透气性过关,便不会影响发挥。”   “体测的初衷是以测促练,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马运超认为,家校之间要形成紧密配合,帮助孩子爱上运动。学校可以开设丰富的体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篮球、足球等集体活动,感受同伴之间的激励与支持,在团队合作中发现锻炼的乐趣。家长要起到榜样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帮助孩子制定可量化的锻炼目标,如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循序渐进地提高强度和时间,让学生在锻炼中感受到成就感。   “在运动这件事上,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顾中一说。(陈曦)
米乐M6第41次南极考察丨记者手记:甲板之下,波涛之上——夜探“雪龙2”“心脏”
米乐M6  新华社“雪龙2”号11月13日电(记者黄韬铭)12日夜里11点,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船舱逐渐安静下来。受副热带高压外围涌浪传递影响,这两天船晃得厉害。为防晕船,队员们纷纷减少活动,早早上床休息。   夜深人静,却正是“雪龙2”号轮机员祖成弟的工作时间。他穿好工服,走出住舱,来到餐厅,一碗疙瘩汤下肚后擦擦嘴,笑着对记者说:“走吧,要工作到凌晨三点半呢。”   顺着狭窄陡峭的楼梯向下,祖成弟健步如飞。记者左摇右晃跟在后面,下了两层终于到达目的地。甲板之下,波涛之上,这里便是“雪龙2”号的“心脏”——轮机部。   2024年11月13日,“雪龙2”号轮机部的机器正在运转。新华社记者黄韬铭 摄   柴油发电机、吊舱推进器……虽然是深夜,但依旧有数不清的机器正在此轰鸣运转。机舱被舱门分隔为多个区域,不同种类的机器各司其职,组成一个庞大系统。   “就像人活着得靠心脏持续泵血,这些机器的作用就是保障科考船正常运行。”“雪龙2”号轮机长李文明指着电子屏幕上错综复杂的系统图示说,大到动力推进,小到空调制冷,都属于轮机部的管理范畴。轮机长带领着轮机部成员为全船设备提供日常保障。   有些机器白天黑夜连轴转,确保它们安全运行是轮机员的重要工作。机舱空间大,布局复杂,走起来像一座迷宫。祖成弟熟练地穿行其间,时不时摸摸机器温度,记录相关数据。   “这两台是吊舱推进器,主动力推进装置。”指着眼前的“大家伙”,祖成弟说,“雪龙2”号日夜不停地跑,动力就来自这两台机器。不仅能360度旋转,破冰时还能派上用场。“就像风扇叶片,转得快,动力足,船就跑得快。”   2024年11月13日,轮机员祖成弟正在“雪龙2”号机舱内巡视。新华社记者黄韬铭 摄   远航在外,淡水是关键。“雪龙2”号一天需要消耗约20吨淡水。补给次数少,随船携带的淡水不够了咋办?在这里能找到答案。“船上装有海水淡化装置,通过真空蒸馏法、反渗透法,一天约能产出30吨,能保障队员们日常洗漱所需淡水。”李文明介绍,通过智能化操作系统,可以清晰地看到水舱库容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出海时间长,怎么才能吃上相对新鲜的蔬菜?食物保鲜系统可以派上用场。负责保鲜食品的系统有两种,一种是冰温保鲜,即船上常规的冷冻库;另一种是气调保鲜,就是降低系统中氧气的百分比,去除乙烯气体,抑制微生物生长和蔬菜生物活性,延长蔬菜保鲜时间。通过这两种系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队员们都能吃上绿叶菜。   在机舱里转了一圈出来只用了半小时,记者却热出了一身汗。低头看表,正好是凌晨一点。此时舷窗外一片漆黑,海浪翻涌激荡;机舱里灯火通明,机器轰鸣运转。“雪龙2”号在静默漆黑的海面,继续向南而行。